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编辑部
 首页 | 学报简介 | 征稿简则 | 期刊目录 | 编读要闻 | 校务公开 
  站内搜索
 
站内搜索:
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编排规范>>正文
 
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(1)
2008-03-31 10:05  

act:”作为标识。

10关键词

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,一般每篇可选3~8个 ,应尽量从《汉语主题词表》中选用。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、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、人物、文献等名称 ,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。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。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。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。中文关键词前以“关键词 :”或“[关键词]”作为标识 ;英文关键词前以“Keywords :”作为标识。

示例 :

关键词 :《左传》 ;语言艺术 ;修辞 ;交际语言

11分类号

应按照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》(第4版 )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。涉及多主题的论文 ,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 ,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 ,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。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 ,其前以“中图分类号 :”或“[中图分类号]”作为标识。

示例 :

中图分类号 :A81;D05

12文献标识码

按照《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 )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》规定 ,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 :A———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;B———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;C———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;D———动态性信息 ;E———文件、资料。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“文献标识码 :”或“[文献标识码]”作为标识。

示例 :

文献标识码 :A

13文章编号

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 ;其中A、B、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。文章编号由每一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、出版年、期次号及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 ,其结构为 :XXXX -XXXX(YYYY)NN -PPPP -CC。其中文标识为“文章编号 :”或“[文章编号]”。

示例 :

文章编号 :1000 -5293(1999)01 -0066 -09

14收稿日期

14.1收稿日期是指编辑部收到文稿的日期 ,必要时可加注修改稿收到日期。

14.2收稿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标注 ,以“收稿日期 :”或“[收稿日期]”作为标识 ,排在篇名页地脚 ,并用10字距正线与正文分开。

示例 :

收稿日期 :1998 -08 -18

15基金项目

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“基金项目 :”或“[基金项目]”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 ,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。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 ,其间以分号隔开。基金项目排在收稿日期之后。

示例 :

基金项目 :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(96BJL001)

16作者简介

对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、出生年、性别、民族(汉族可省略 )、籍贯、职称、学位等作出介绍 ,其前以“作者简介 :”或“[作者简介]”作为标识。一般排在篇首页地脚 ,置于收稿日期(或基金项目 )之后。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“作者简介 :”或“[作者简介]”标识后相继列出 ,其间以分号隔开。

示例 :

作者简介 :乌兰娜(1968—) ,女 ,蒙古族 ,内蒙古达拉特旗人 ,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,博士。

17正文

17.1文内标题力求简短、明确 ,题末不用标点符号(问号、叹号、省略号除外 )。层次不宜过多 ,一般不超过5级。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 ,可不加序号。层次序号可采用一、(一 )、1、(1)、1) ;不宜用① ,以与注号区别。文中应做到不背题 ,一行不占页 ,一字不占行。

17.2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,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 ,避免使用旧体字、异体字和繁体字。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2年7月7日发布的《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》 ,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《简化字总表》为准。

17.3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/T15834 -1995《标点符号用法》的规定(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标点作为标识的用法另据后文规定 ),除前引号、前括号、破折号、省略号外 ,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 ,不能排在行首。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。著作、文章、文件、刊物、报纸等均用书名号。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 ,只在数字上加引号 ;用地名简称的 ,不加引号。外文的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。

17.4数字使用应执行GB/T15835 -1995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》 ,凡公历世纪、年代、年、月、日、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(包括正负数、分数、小数、百分比、约数 ),均采用阿拉伯数字。年份不能简写 ,星期几一律用汉字。夏历和清代以前(包括清代 )历史纪年用汉字 ,加圆括号注明公元纪年。多位的阿拉伯数字不能移行。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 ,即节与节之间空1/4字距。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 ,可以“万”、“亿”作单位。数字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、词组、惯用词、缩略语 ,应使用汉字。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。

17.5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 ,清楚美观 ;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。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 ,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 ;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,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“图1” ;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。图一般随文编排 ,图较多时也可集中排在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。插图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/3者 ,图旁应串文。图需卧排时 ,应顶左底右。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 ,并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章篇名和所在页码。

17.6表格应结构简洁 ,具有自明性。尽可能采用三线表 ,必要时可加辅助线。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。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 ,两者之间空1字。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 ,仅有1表者 ,于表题处标明“表1”。表内数据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,个位数、小数点位置应上下对齐。相邻行格内的数字或文字相同时 ,应重复填写。表一般随文编排 ,先见文字后见表。表格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/3者 ,表旁应串文。表需卧排时 ,应顶左底右 ;需跨页时 ,一般排为双面跨单面 ;需转页时 ,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“续表×” ,表头重复排出。

17.7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GB3100~3120 -93《量和单位》的规定。

17.8文稿中的数学公式应简明、准确地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,一般另行编排 ,主辅线须区分清楚。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 ,某些公式也可夹在文句中间。数学公式的编排 ,应遵循量、符号的书写规则。

17.9每篇文章应尽可能排在连续页码上。确需转页时应在当页最末一行标点停顿处注明“下转第×页” ;在接转部分之前注明“上接第×页” ,字体与正文区别 ,加圆括号。转页应尽可能少 ,并不可逆转。

17.10分期连载的长文 ,应在每期篇名之后加注连载序号 ,文末加注“待续” ,最末一期加注“续完”。

18致谢

致谢是作者对认为需要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 ,排于注释及参考文献之前 ,字体应与正文有所区别。

19注释

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、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。篇名、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 ;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(加圆括号 ),也可排在当页地脚或文末。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

示。

20参考文献

20.1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 -8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》及《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 )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》规定 ,采用

上一页 下一页 [1 2 3 4]
关闭窗口
 
 
 
 

编辑部        版权所有